自然概貌

日期: 2024-12-02 浏览量:461 来源:彰武县档案馆 责任编辑:赵环环 文字大小:

【地形、土壤】彰武县地质构造为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地带和信华夏系两个一级构造地带,县大兴安岭----太行山隆起地带和松辽平原沉降带的交接部位。冯家镇谢林台以西为隆起区,东、南部为沉降区。全县版图呈枫叶形,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313. 1米~57. 6米之间。县境无高山,全县446座山中最高的八棵树山海拔为313. 1米,海拔超过250米的还有马鬃山(又名地里哈达山,301. 5米)、鸡冠山(311米)、马蹄山(257. 6米)、敖龙皋山(258. 8米)、平顶山(又名关山,262米)、千德木山(264米)、九头山(255. 5米)、鹰山(270米)、那古山(274米)、荆山(280. 6米)。东西部为丘陵,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延伸地带,中部和南诚为松辽平原坡水地。丘陵占地29. 94%,沙漠占地28. 87%, 平洼占地41. 19%。地貌特征是东西两侧为堆积剥蚀低山丘陵,海拔标高200米左右,面积1145. 08平方公里。西部多呈浑园缓坡状,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坡角20 --30度;东部地势平缓略呈波浪状,冲沟发育,坡角10~30度;北部由风积沙组成沙丘、沙垄。沙丘多为固定沙丘,沙丘间为狭长的河 谷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呈北西至东南方向分布,地势比较平坦,地面坡降在300~1000分之一,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面积1492. 6平方公里。全县地形是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地貌总趋势为1山2丘3沙4平洼。

彰武县全县土壤类型较多,适合多种作物种植和多种树木栽植。全县有棕壤、褐土、草甸土、风沙土、水稻土、盐土、碱土、泥炭土等8 个土类,19个亚类和55个土属,66个土种。其中,主要土壤型有4类:草甸土占34. 20%,分布在境内东南部,风沙土占33. 90%, 分布在北部及柳河西岸,棕壤土占11. 60%, 分布在东部地区,褐土占19. 30%, 分布在西部,其它土类仅占1. 00%。全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很低。地瘦、土壤严重缺磷、少氮,有机质较低,物理性质不良。上述4大类土壤养分状况是:平均有机质含量仅1. 014%、含氮为0. 0522%、速效磷 1. 727PPM, 速效钾 122.485PPM, 土壤多呈中性和微碱性。

沙地主要土类是风沙土,由于盖度不同,可分为固定风沙土,半流动风沙土,流动风沙土三个亚类。沙地土壤成土过程微弱,松驰、无结构,呈中性,沙土中粘粒含量在5%左右,氮素奇缺。

【河流】彰武境内有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4个水系。

【植被】彰武县植被有森林、草原、湿地、沙地 。

----森林植被。彰武县林地面积达到 1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 1%。

----草原植被。彰武县灌丛面积为71892亩, 主要分布在东部浅山区、北部沙荒区、沿柳区。灌丛的各类以黄柳丛、锦鸡从、胡枝子丛、紫穗槐丛为多。

全县草甸草原草场75. 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13. 94%, 其中500亩以上的草场有320块。从类型上可分为草甸草原草场、低湿地草甸草场、丘陵草丛草场、林间草丛草场。常见的草本植物有碱草、星星草、隐子草、山野碗豆、野大豆、蚊子草、荩草、苔草、登台莎草、狗尾草、鸡眼草、马唐、薅草、车前草等262种,其中有毒植物18种,占6. 9%, 有害植物7种,占2.7%.

----湿地植被。彰武县有湿地3处:那木斯莱湿地、巨龙湖湿地和阿尔乡湿地。

那木斯莱湿地位于四合城镇、后新秋镇境内,总面积710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16公顷,缓冲区面积 1548. 3公顷,实验区面积4838. 7公顷,莲花泡水面面积76. 7公顷。重要植物有大花鸢尾、菖蒲、白菖、蔗草247种。

巨龙湖湿地,位于后新秋镇乐园村,此湿地围绕巨龙湖水库400公顷水面而形成周边湿地,水生植物主要有香蒲、芦苇、野菱等。

阿尔乡湿地,位于阿尔乡镇,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由苏力土泡子,泡子沿泡子,腰阿尔乡泡子、前新营泡子、杜里毫泡子、北甸子泡子、东阿尔乡泡子等20多个泡沼点缀而成,野生植物种类繁多。

----沙地植被。彰武县沙地多分布于彰武县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属于古代河流积沙,原始成因有西辽河下切、大气环流、地质变迁等。全县沙化总土地面积为2190928.5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1.3%,其中流动沙丘1186.5亩,半固定沙地 48880.5亩,固定沙地1707720亩。这些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6个乡镇,52个村,217个屯,形成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风沙线。植被属于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主要代表植物有:黄蒿,差不戈蒿、黄柳、沙蓼、碱草、细叶胡枝子、兴安胡枝子、野麦子、麻黄、小白蒿、狗尾草等植物。沙地总的自然特点是:降雨量小,蒸发量大,风期长,土壤瘠薄,较为干旱。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