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2017年脱贫攻坚实施计划
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2017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实现,特制定此计划。
一、目标任务
按照省市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及自身实际,确定全县脱贫攻坚总的目标任务如下:2017年,脱贫贫困人口11800人,销号贫困村27个。
二、保障措施
(一)突出“六个精准”,推进“五个一批”。
坚持“六个精准”工作要求,紧紧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实施脱贫攻坚项目,坚持扶贫资源跟着扶贫项目走,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群众认可的扶持政策,派驻得力干部驻村结对扶贫,实行贫困人口识别和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强力推进“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
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全县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921人中,11462人具有劳动能力,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7.9%,重点围绕这部分人发展生产和就业脱贫。创新项目到户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积极推行资产收益性扶贫。通过互助资金、小额贷款、“政银保”涉农贷款、社会帮扶资金等为贫困户提供项目扶持,实现稳定脱贫。通过扶贫、人社、商务局等部门的转移就业培训、致富技能培训和劳务中介服务,使其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对贫困家庭就读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及取得“两证”(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的青壮年劳动力,给予特惠政策支持。发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结合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通过扶贫危房改造翻建安置一批。加大住建、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在充分尊重其自主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危房改造翻建措施,彻底改善住房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安居问题。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险房优先纳入住建系统农村危房改造年度计划,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结合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根据贫困户的不同贫困特点,因户制宜发展致富产业,确保扶贫危房户能够安居乐业。
三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立助学管理体系,对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就学资助全覆盖,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积极落实高等教育对贫困地区政策。有效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助学管理体系,实现建档立卡在校生实行义务教育零负担、高中及中高职教育零学费、大学教育零失学的“三零”目标,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从根本上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四是医疗救助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具有暂时性和间歇性贫困特征的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新农合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调整民政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和服务可及性,增加救助力度和大病报销比例。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及慈善救助等制度间的互补联动,努力实现大病患者应保尽保。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核查,符合低保条件的分年度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扶贫,并适当提高低保标准。扶贫、民政部门建立统一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统一确认,不漏一人,按轻重缓急等实际情况,逐年实行低保兜底扶贫。
(二)创新脱贫体制机制,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有效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扶贫对象自力更生的脱贫攻坚机制。充分发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产业引领和就业载体作用,引导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并最大限度的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中来,实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设施经营和特色经营,实现贫困农户资产有收益、就业有岗位、劳动有报酬,拓展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创新产业支撑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机制,与贫困农户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发展相关产业脱贫致富。
三是创新生态环境产业脱贫体制机制。结合“美丽乡村”和“宜居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促进沟域旅游、林下经济、林果苗木和草原沙化治理等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推动生态优势向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优势转变,着力构建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良性互动机制。创新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建设旅游扶贫试点村。
四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与产品。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扩大“政银保”合作涉农贷款覆盖面。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保险,与县邮储银行、农行和农信联社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投入风险保证金,撬动金融部门10倍放大资金,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资金不足的难题。防止贫困户因灾、因病返贫致贫。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民可以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抵押贷款。
五是探索新业态脱贫模式。借助阜新试验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实施电子商务扶贫,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销售、加工、合资合作提供网络平台,促进阜新优质农产品转化增值,打造行业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贫困乡村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筛查全县具备建设分布式光伏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庭院建设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在贫困村建设村级电站,不断增加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三)动员各方力量,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一是突出专项扶贫引导作用。扶贫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扶贫,紧紧围绕“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扶贫攻坚政策措施,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领,以脱贫攻坚项目为载体,吸引各方面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集中,形成扶贫攻坚合力。
二是整合行业扶贫部门资源。明确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制定行业扶贫攻坚计划,形成省、市、县无缝衔接、合力帮扶的行业扶贫工作机制。道路建设向贫困乡村倾斜,提高贫困乡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增强贫困乡村生产生活用电支持力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贫困乡镇、行政村卫生院和卫生室建设,深化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加大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建立体系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积极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室一广场、村文化室、卫生室等惠民工程。提高贫困乡村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全县田间农机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
三是动员社会扶贫力量参与。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原则,健全组织动员机制,积极搭建社会各界参与平台。重点抓好省定点扶贫、市集团帮村、县包乡带村和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提高动员和配置社会扶贫资源的精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让扶贫资源切实惠及贫困群众。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将少数民族发展“百乡万户惠民工程”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农村残疾人扶贫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发展和扶贫对象家庭参与养殖、种植、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充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扶持农村贫困妇女、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动员企业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强化企业反哺社会的职责,与贫困村结对帮扶。
(四)健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县、乡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县委县政府继续推行每个乡镇安排一位副县级领导包乡,各包乡领导要围绕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瞄准贫困对象,强化帮扶措施,带领所包乡镇如期步入小康社会。
二是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全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按年度分解细化到乡镇、村,逐级落实脱贫责任人,脱贫措施和脱贫成果要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健全脱贫攻坚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县财政要积极落实投入责任,及时拨付扶贫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性作用,吸引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脱贫对象脱贫致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支持乡镇整合各类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增加金融资金投放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多渠道增加脱贫攻坚投入。
四是完善脱贫攻坚考评机制。我县将按照省市制定的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办法,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定期通报。把脱贫攻坚纳入全县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励和问责机制。
五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扶贫干部队伍,提供必要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为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在乡镇扶贫办配备精兵强将,并设村级扶贫联络员。
六是加强扶贫宣传和动员。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总结推广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和事迹,建立社会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全社会脱贫攻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