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8-04-10 浏览量:137 来源:彰武宣传 责任编辑:吴楠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别的村互换并地都快完事了,咱们村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啊?”“是不是村干部有多占地的不想换,不然互换并地这么好的事儿,咱村怎么还不整呢?”“我和你的想法一样,要不然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呢。”冮家村王包堡屯的几个村民在一起你一言他一语的唠了起来。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决定去村上“上访”,问个究竟。
到了村上,他们和村干部说明来意,村干部和他们进行耐心地沟通交流:“咱们冮家村经济薄弱,资源匮乏,每个屯的土地都很少,有的屯人均占有耕地还不到4亩,这几年除了高速公路和绿色通道占地外,也没有荒地,再除去树荫,基本上没有多余土地,本来不想调整了,既然大家对村干部有疑虑,都有并地的想法,那我们向乡里马上汇报。”乡里领导得知情况后,两次来村上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经研究,村里制定出了两套方案,通过村民表决同意后,一致认可第二套方案,就是把树荫地平均分给41个新生儿所有。冮家村互换并地工作就这样轰轰烈烈地从王包堡屯展开了。
王包堡屯互换并地工作是群众自发进行的,在村干部的引领下,主张并地的几个村民自主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摸底,每个村民签字画押。乡里领导分成两个组,深入各户走访、摸底,村民都很认可。互换并地正式开展,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每家每户重新丈量土地,进行清产核资,王包堡屯的群众自发成立一个监督测量小组,进行记录核算。另外,村上也按规定认真细致地进行测量记录,然后进行逐一汇总。最后计算结果是多出来3亩地,村上决定按每亩150元的价格进行发包,作为村集体收入。事实摆在百姓面前,各个村干部土地亩数属实,一点也不多,顺应了民意,做到阳光操作,村干部多占土地现象属于猜测,百姓心中的疑虑就解除了,心里也亮堂了,村组干部也没有了包袱。百姓自发要求并地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同时使干群关系得到缓解,村组干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冮家村支部书记王佐才向记者介绍时说,冮家村8个自然屯,经济很落后,王包堡屯是其中一个,这个屯原来是200口人,现在增长至241口人,51户,新增41个小孩儿。这个屯没有荒山没有荒坡,地头顶地头,原来的地类是分5个等级,现在是3个等级,并地之前是800亩地,现在一共是860亩,小孩每人分得树荫地将近1.5亩,有新增人口的农户也都有地可种。群众很高兴,虽然地不多,但是感觉很平等,解决了百姓疑问,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王包堡屯村民王子平对记者说:“我家6口人原来是8.7亩地,共10块地,通过并地后现在是11亩半地,并成3块地,以后种地就省事多了,打井方便,便于管理,倒茬种也好种。屯上土地虽然不多,并地后我家两个孩子也有地了,大家都得到实惠,我们都打心眼里高兴啊。”
村民苏景海饶有兴致地和记者聊了起来:“听说周边村在互换并地,我们几个村民自发联合起来找村里和乡里领导要求并地,村里乡里都支持并地,我们高兴啊。原来的小块地现在并成大片了,灭茬的也都愿意来了,以前秋收都用小型三轮车,一块地不够一大车,现在并成大片管理上也省劲了,更节了省时间,不用总惦记着挪地块了。互换并地后可以用大型机械进行耕种收割,大家都特别高兴,村干部和村民的土地都公开透明了,我们心里也舒坦了。”互换并地使地块集中,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减少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王包堡屯互换并地工作以百姓意愿为主,自下而上,以政策感召百姓,由被动变为主动,得到百姓认可,真正体现了“要我并地”到“我要并地”的转变。互换并地后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达到了互换并地的效果。二道河子蒙古族乡冮家村王包堡屯就是把群众的事用群众的方法来解决,以人民为中心,让广大群众认可,充分发挥群众作用,走进群众当中,把政策说明白、把工作干明白、把问题解决明白。做到了思想统一,明确目标,真抓实干,保证互换并地工作惠及广大农民,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主办单位:彰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彰武县彰武镇人民大街65号 邮编:123200 Email:zfbwzxx@163.com
辽公网安备 21092202000010号
辽ICP备2020012834号 网站标识码:2109220045
建议使用1440*768分辨率 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监督举报热线:0418-6940100 网站举报邮箱:zfbwzxx@163.com